民國102年,喜好音樂藝術的六龜衛生所所長林鴻醫師發現山上孩童的韻律、節奏感、好歌喉幾乎是天生的,但無專業師資打磨他們如鑽石般的天賦,且在漫長暑假裡,孩童在街上遊蕩、無所事事,愛音樂的林鴻所長遂決定在他服務的小鎮灌溉一方音樂的苗圃,發起第一屆暑期音樂營讓孩童免費參加,一圓孩子的彈琴夢。最初,參加人數約莫20人,同樣也面臨專業師資缺乏的窘境。
民國104年,藉由六龜區社福中心於網路上徵求志工老師,希望能解決專業師資缺乏的困境,中部音樂班的鋼琴老師洪翠峯看到此資訊,便決心投入六龜暑期音樂營教學,以實際的音樂教學與關懷,陪伴山上的兒童與青少年。教學過程中,洪老師看見孩子們待開發的潛能,看著一對對因著音樂而綻放的心與閃閃發亮的眼睛,扼腕孩子的天賦無法開展,也沒有表現的舞台,於是洪老師陸續在國內外號召專業且有愛心的教師群,定期開會,編制合適的教材與課程。
民國105年,起一群協會音樂專業教師持續每年暑假駐點六龜區,以音樂教育關懷陪伴孩子們、一圓音樂學習夢。
民國107年,成立「社團法人溪水藝術關懷發展協會」,使各項計劃更有系統的發展以及尋求更多資源,有鑑於偏鄉青壯年多外出工作,隔代教養居多且長輩在家孤單無人照顧,於是協會亦在同年成立樂齡律動班,讓長者、孩童能共學共樂共融。
民國109年,將六龜的教學模式引進南投信義鄉東埔部落,與當地教會合作,整合當地學童,期盼豐富有趣的課程及長期的駐點教學,能如同六龜一樣,讓音樂藝術與人文素養,豐富孩子們的生活。
民國110年,為因應心冠肺炎肆虐,協會教師付出許多時間與心力研究視訊軟體與設備、調整上課方式,製作教學影片及購置視訊設備、智能鋼琴供偏鄉學員使用,期望持續的關懷陪伴不因疫情而中斷,更東埔部落發展平日每週一對一教學長期栽培有天賦、熱愛音樂、認真學習的孩童,提供孩子改變的無限可能與更多的舞台。
民國113年,將東埔一對一長期栽培模式於六龜地區發展,學員來自六龜區、桃源區寶山部落、高中部落,並新增爵士鼓、長笛之樂器學習。
至今,協會致力於關懷陪伴山區兒童、青少年與長者,推廣音樂藝術品格教育,截至今日,本會共服務664位兒童與青少年、518位長者,共計93,821人次,並持續長期栽培15位鋼琴種籽學員(包含2位盲生);3位爵士鼓種籽學員;2位長笛種籽學員,共計19位種籽學員,並定期參加比賽、檢定獲得佳績與表揚。